110 至 114 學年度單一選擇題標準答案
| 題號 | 114 學年 | 113 學年 | 112 學年 | 111 學年 | 110 學年 |
|---|
| 題號 | 114 學年 | 113 學年 | 112 學年 | 111 學年 | 110 學年 |
|---|
根據 110 至 114 學年度共 50 題單一選擇題的答案統計,各選項出現的次數和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如下:
| 選項 | 出現次數 (50 題中) | 佔總題數比例 |
|---|---|---|
| D | 15 次 | 30.0% |
| E | 11 次 | 22.0% |
| B | 9 次 | 18.0% |
| C | 8 次 | 16.0% |
| A | 7 次 | 14.0% |
**結論:** 在這五個學年內,**D 選項** 是被選為標準答案頻率最高的選項,其次是 **E 選項**。
根據 110 至 114 學年度共 50 題的單雙數題分組統計(每組 25 題)結果如下:
| 題號組別 | 最多次出現的答案 | 出現次數 (佔 25 題的比例) |
|---|---|---|
| 單數題 (Q1, 3, 5, 7, 9) | E | 6 次 (24.0%) |
| 偶數題 (Q2, 4, 6, 8, 10) | D | 9 次 (36.0%) |
**詳細分析 (由高到低):**
- **單數題:** E (6 次) > B/C/D (均為 5 次) > A (4 次)
- **偶數題:** D (9 次) > E (6 次) > B (4 次) > A/C (均為 3 次)
兩種基於歷史數據的最佳化策略比較:
| 策略 | 猜題規則 | 歷史成功次數 (總題數 50) | 期望成功率 |
|---|---|---|---|
| 策略 A (整體最佳) | 不論奇偶,一律猜 **D** | 15 次 (來自 Q1) | 30.0% |
| 策略 B (單雙數分組) | 奇數題猜 **E**;偶數題猜 **D** | 6 次 (奇數題) + 9 次 (偶數題) = 15 次 (來自 Q2) | 30.0% |
**結論:** 根據 110-114 學年度的歷史數據,這兩種猜題策略的期望成功率**相同**,均為 **30.0%**。
**💡 額外建議:** 策略 B 在偶數題上的成功率高達 $9/25 = 36.0\%$,因此如果能判斷題號單雙數,策略 B 更具針對性。
我們比較兩種最常見的「瞎猜」策略在 50 題歷史數據中的期望成功率:
| 策略 | 猜題規則 | 歷史成功次數 (總題數 50) | 期望成功率 |
|---|---|---|---|
| 策略 A (固定猜 D) | 每題一律猜 **D** | 15 次 | 30.0% |
| 策略 C (隨機猜 A/B/C/D/E) | 隨機從 A, B, C, D, E 五個選項中選擇 | $$50 \times (1/5) = 10 \text{ 次}$$ | 20.0% |
**計算細節:**
**最終結論:** 根據歷史數據,固定猜 **"D"** 的期望成功率($30.0\%$)遠高於隨機猜 A/B/C/D/E($20.0\%$)。
根據 110-114 學年度的歷史數據,我們建議以下兩種最佳猜題策略(總體期望成功率均為 $30.0\%$):
| 策略 | 猜題規則 | 總體期望成功率 | 特色 / 額外優勢 |
|---|---|---|---|
| 策略 A (簡單粗暴) | 不論題號,一律猜 **D** | 30.0% | 執行最簡單,只需要記得一個答案。 |
| 策略 B (區分奇偶) | **奇數題猜 E**;**偶數題猜 D** | 30.0% | 最佳化:偶數題 (Q2, 4, 6, 8, 10) 的成功率高達 **36.0%**,是單一組別中最高的機率。 |
**結論與建議:**
我們強烈建議採用 **策略 B**。雖然總體成功率與策略 A 相同,但它利用了偶數題答案偏向 **D** 的規律性,能將偶數題的答對率提高到 $36.0\%$,是基於歷史數據的**最優化猜題策略**。
**注意:** 此分析僅基於 110-114 學年度共 50 題的單選題數據,下一年度的答案分佈可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