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與核心精神
「特殊選才」制度自 107 學年度起正式納入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其核心精神為「選才不唯分數論」。 此管道為兩類學生提供機會:
- 偏才與專才學生:具備特殊才能、創新研究成果或傑出經歷,雖然學科成績不一定突出,卻可能在其他領域具有潛能。
- 多元背景與弱勢學生:包括非體制教育(如實驗教育)、境外臺生、新住民子女,以及中低收入戶或特殊境遇家庭學生,目的是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
特殊選才最重要的一點是:免除學測成績,學生可透過各校自行辦理的甄選方式(資料審查、面試、筆試或術科)爭取入學資格。
二、招生規模與增額計畫
115 學年度特殊選才呈現明顯擴張態勢,各大學對多元人才重視程度提升。
| 項目 | 數量 / 名額 | 備註 |
|---|---|---|
| 參與學校 | 58 校 | 全國大學參與 |
| 參與系組 | 837 個 | 較前年度增加 |
| 總招生名額 | 2,453 名 | 包含常規+增額名額 |
增額招生計畫
-
願景計畫(弱勢助學)
對象:中低收入戶、特殊境遇家庭學生。
目的:透過教育資源彌補城鄉、社會差距,協助逆境中仍積極向學者進入大學。 -
資安外加名額(專才選拔)
對象:在資訊安全領域具特殊專長或有競賽、專案、研究背景者。
目的:培養國家急需的資安專業人才。
三、申請資格與甄選流程
申請資格(概要)
各校系可自主訂定資格,以下為常見認定形式:
- 競賽成績:國際或全國性學科、語文、藝術、科學、體育等競賽得獎者。
- 特殊經歷:研究計畫成果、志工 / 非營利組織服務、創新專案等。
- 多元背景:境外臺生、新住民子女、原住民學生等。
- 弱勢身份:願景計畫所列之經濟、家庭或特殊情況者。
甄選方式
| 項目 | 說明 |
|---|---|
| 資料審查 | 審閱學習歷程、自傳、讀書計畫與專長證明等材料。 |
| 面試 / 口試 | 幾乎所有學校採用,用以評估思維能力、表達與潛力。 |
| 筆試 / 術科 | 少數理工、設計、藝術等系組會加考專業筆試或術科。 |
四、關鍵時程與流程安排
| 項目 | 預計時間範圍 | 備註 |
|---|---|---|
| 報名期間 | 9 月底 ~ 12 月初 | 各校獨立招生,請參閱校系簡章 |
| 甄試日期 | 10 月初 ~ 12 月 | 個別校系可能提前或延後 |
| 放榜日期 | 11 月底 ~ 隔年 1 月 | 多校於 12 月陸續公布錄取名單 |
五、境外臺生專區:特殊選才的重要對象
臺灣的大學「特殊選才」入學管道非常重視多元背景,包括境外臺生、新住民子女、原住民等,許多校系都專為這些學生設立了申請名額與彈性選才標準,尤其鼓勵境外臺生申請,並提供完善的學習及輔導措施。
招收境外臺生的重點大學及科系
許多國立及私立大學都設有招收境外臺生的特殊選才名額,並且各領域科系(如文學、理學、工程、管理、生物科技、藝術設計等)基本上都開放申請。
- 申請流程多以書審、面試為主,少數科系有筆試,著重對申請者的學習熱忱、特殊經歷與才能。
- 各校簡章每年 9 月公布,10 月開始報名,集中於年底審查與放榜。
境外臺生申請要點與輔導措施
- 申請要點:需具備高中畢業及境外居留紀錄,並提供自傳、成績、學習計劃等書面資料。
- 入學輔導:入學後各校會提供專責導師、課業輔導、跨域課程、諮商服務,協助新生融入校園並發展專長。
- 彈性學習:為鼓勵多元背景學生申請,部分系所增設英語授課或暑期先修班,提供更彈性的學習環境。
只要符合境外臺生資格,臺灣多數大學院系都能申請「特殊選才」入學,且教育部與學校非常重視境外學生的學習輔導與多元發展,建議主動查閱心儀學校簡章,列出理想科系,並備齊所需資料早點準備申請。
🎓 查詢招收「境外臺生」校系:
請至教育部「大學辦理特殊選才招生網站」 https://srecruit.moe.edu.tw/ 查詢招收"境外臺生"校系。
❗ 特殊選才招生注意事項
-
一、不得重複報到:錄取生於放棄入學資格截止日後為重複報到者,取消其特殊選才全部校系錄取資格。有以下情形者,應擇一校系報到(已辦理報到之錄取生應向原報到學校聲明放棄錄取資格,再至他校報到):
- 同時錄取「115 學年度大學辦理特殊選才招生」多校系者。
- 同時錄取「115 學年度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二年制特殊選才入學聯合招生」者。
- 二、特殊選才錄取生未依限放棄入學資格不得參加當學年度聯合招生管道:應於錄取學校規定之期限內放棄入學資格,否則不得參加當學年度繁星推薦、申請入學、分發入學、科技校院繁星計畫聯合推薦甄選入學、科技校院四年制及專科學校二年制特殊選才入學聯合招生、科技校院日間部四年制申請入學聯合招生、四技二專之技優保送入學、技優甄審入學、甄選入學、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入學。
六、地區分佈概況
| 地區 | 參與學校數 | 系組數 | 招生名額 | 部分重點學校 |
|---|---|---|---|---|
| 北部 | 28 校 | 416 系組 | 1,180 名 | 臺大、清大、政大、師大等 |
| 中部 | 11 校 | 175 系組 | 581 名 | 中興、暨大、中教大、東海等 |
| 南部 | 14 校 | 146 系組 | 427 名 | 成大、中山、高醫、中正等 |
| 東部 / 離島 | 6 校 | 100 系組 | 265 名 | 東華、臺東、宜蘭、金門等 |
| 總計 | 59 校 | 837 系組 | 2,453 名 | 與官方公告的 58 校略有不同,請以簡章為準。 |
🌐 地區招生簡章連結 (Unews)
七、建議與注意事項
- 早做規劃,鎖定目標校系:各校系錄取條件差異大,務必下載並詳閱招生簡章。
- 重視個人特色資料:學習歷程、自傳與讀書計畫為甄選核心材料。
- 提前累積亮點:參加競賽、研究專題、志工行動,建立個人特色。
- 弱勢學生善用願景計畫名額:此類名額專為提升教育公平設計,錄取門檻相對穩定。